「#濕」為萬病之源
可透過食療、按摩穴位幫助🎉🎉🎉
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 彭溫雅 表示,「#濕」為萬病之源,若人體體內囤積太多水分,無法有效排出,便會形成濕邪停留在體內
人體的水分,會在吸收營養後轉變為精微物質,稱為「津液」,存在各個臟腑、組織、器官之間,以水為主要成分。
人體器官中的「#脾」是排除濕氣的重要關鍵。夏季的飲食應該以#健脾胃、#祛濕氣為重點。
中醫認為甘入脾,甘味指甜味
👉🏻五穀雜糧,如稻米、薏仁等
👉🏻日常食物,如木耳、絲瓜、蘋果、西瓜、紅棗等
可幫助#健脾燥濕、#滋養補脾
民眾若常待冷氣房,因工作繁忙、無法休息情況下,下午易出現眩暈、頭昏腦脹、疲勞等情形,適時地在嘴裡含兩片#紅蔘,有很好的提神效果
💡保健穴位
#翳風穴 位於耳垂後耳根部
#勞宮穴 位於手掌心,當第二、三掌骨之間
#俠谿穴 位於足背第四、五趾趾縫端
✍🏻每次可按壓5秒、每回20次,每天數回。
✍🏻平時按壓具活血通絡、通竅醒神之效,可預防眩暈發作,緩解症狀。